『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朝局糜烂的程度远超朱琳泽的预料,弘光朝仓促建立,有这诸多的先天不足。
武官们拥兵自重,以钱谦益、左光斗、史可法等人为首的文官不以江山社稷为念,执着于门户之见,排除异己。
东林复社没有把握朝纲,但也没有被朱由崧彻底边缘化,仍旧是朝中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但这些东林复社中人依旧把福藩监国一事视为万历党争以来东林党最大的失败,仍旧心存推到福藩另立新的监国之主,甚至新君的念头。
从众多造谣朱由崧是假冒的福王以及太子已经南下的匿名揭帖便可窥见一二。
朱由崧是假冒的福王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朝中不少大臣内官都见过朱由崧,朱由崧要是假冒的在即监国之位时,这些人早就跳出来反对了。
藩王不朝,是明朝的祖制,朱由崧即位之时许朱琳泽开府治事之权都犹犹豫豫,但即位没几天就顶着外界的压力给了朱琳泽上朝听政之权。
可见朱由崧这个空架子皇帝在文官们的压力下也不好官。
翌日上朝,途经南京市井,坊间议论最热的话题是吴三桂,这个狗汉奸此时在南都百姓们口中竟成了灭贼的英雄人物。
现在已经是崇祯十七年六月,大明北廷已经覆亡近三月,上到庙堂上的衮衮诸公,下到升斗小民,还没搞清楚他们真正的敌人到底是谁。
这南明,就是个烂透了的摊子。
要不是他出身宗藩,加入李自成的大顺阵营或是张献忠的大西阵营都比南明翻盘要容易。
路上遇到镇朔将军左良玉,左良玉便携朱琳泽一同上朝。
高杰挂了平贼将军印,黄得功对此愤愤不平闹了好几回。朱由崧为了平息事端给黄得功也挂了平贼将军印安抚黄得功。
但左良玉又是定策元勋,地位不宜低于高杰、黄得功,因此左良玉未有寸功白白得了个镇朔将军。
现在高杰、黄得功、左良玉三人都满意了,刘泽清、刘良佐二人因只封了个伯心怀不忿,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南京紫禁城是大明朝最早建造的皇宫,规模宏大,功能齐全,不过自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九年迁都京师之后,南京紫禁城便日渐落寞,加之明中后期财政紧张,连修缮京师的紫禁城都抠抠搜搜的,更不用说留都南京的紫禁城了。
南京紫禁城早已经破败不堪,宫墙倒是结实,历经风雨两百余年连明显的裂缝都没有。倒是皇宫内的建筑,倾颓坍塌者不在少数,就连奉天殿的飞檐上都长起了青草。
算上朱由崧,明朝有十七皇帝,十七个皇帝中,只有四个在南京紫禁城理过政,朱由崧是第四个在南京紫禁城理政的皇帝。
进入奉天殿,朱琳泽感觉自己不是在上朝,而是进入了菜市场。
大臣们也没有大臣们的样子,组成泾渭分明的阵营在奉天殿内如同泼妇骂街一般对骂。
堂上刚监国不久的朱由崧对这种情况早已经见怪不怪,慵懒地倚靠在龙椅上昏昏欲睡。韩赞周、卢九德两位核心内官侍立于左右。
“闽王、镇朔将军到!”
殿外的太监尖尖的声音响起。
听到闽王来了,朱由崧身体一震,陡然来了精神。
“给闽王赐座,闽王,你且到朕边上来。”
韩赞周给朱琳泽搬了个绣墩,朱琳泽也不客气,谢过朱由崧后大大咧咧地坐下。
此举又让奉天殿内炸开了锅,除了沈廷扬一系的朝臣,余者皆将火力转移到朱由崧和朱琳泽身上来。
朱由崧气的拿黄金筑成的监国国宝在龙椅上猛砸,示意朝臣们肃静开始议事。朝臣们这才安静下来开始讨论正事。
“臣弹劾闽王私设厂卫,擅自缉拿民间良善,勒索钱财,图谋不轨......”
“臣弹劾浙直总督祁逢吉贪恋权柄且守孝期间蓄养小妾,我大明以孝悌治国,如此不忠不孝之人,岂能担浙直总督之重任......”
几个科臣跳出来弹劾朱琳泽和祁逢吉,后面的科臣一个个跃跃欲试排着队等着前面的仁兄弹劾完接上去。
“够了!”朱由崧勃然起身,“厂卫只有朕有,闽王何来厂卫?浙直总督祁逢吉是先帝和孤让他夺情起复的,何来贪恋权柄一说,至于蓄养小妾,那也只是蓄养,并没有纳妾,祁逢吉赴任以来,差事办的很好,何来不忠不孝之说?”
朱由崧怒目环视众臣,旋即坐下,说道:“北伐恢复旧土,乃是孤监国以来办的第一件大事,此前因朝中无督师之人选,遂而搁置不议,如今闽王从竹堑归来,这督师人选便有着落了。”
北伐事关朱由崧监国之位的正统性,朱由崧对北伐非常重视。要是北伐能够成功,朝廷不仅能在江南半壁站稳脚跟。
朱由崧的威望也能随之水涨船高,届时无论是庙堂上还是民间,反对他的声音,造谣他的谣言都会不攻自破。
朱由崧要的不仅仅是监国之位,而是皇位,此前朱由崧已经提议直接入继大统,但响应者寥寥。就连闽王朱琳泽也说现在并不是继任大统的最佳时机。
朱由崧因此寄希望于北伐成功,借着北伐成功的胜利东风入继大统。
至于督师的人选,朱由崧还是决定听从内阁商议票拟出来的结果,让闽王督师北伐。
“若论知兵,朝中无出闽王之右者,因此北伐督师之人,非闽王莫属。”
毫无疑问,朱由崧这个督师人选很快招致群臣们的反对。
“本朝未有藩王督师之先例!”
“只有听说文臣督师,不曾听说宗藩督师!”
“不可,此举断然不可!”
......
“姜侍郎,既然你说只有文臣能督师,你是文臣,孤拜你为督师北伐如何?”
朱由崧冷声对姜曰广道。
老实说朱由崧也不想让朱琳泽督师北伐,不过朝中实在无人可用,朱由崧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凡你们这些文臣争点气,孤也不至于让闽王督师。
“臣乃礼部侍郎,督师之人选还宜从兵部挑选,兵部的沈尚书比臣更合适。”姜曰广踢起了皮球。
“臣亦有此心,奈何臣已入阁为办事,实在走不开,臣以为北伐督师之人选,闽王最合适,臣同意闽王督师北伐。
本朝虽未有藩王督师之先例,然则本朝立国两百余年,亦未曾遭此甲申之大变,非常之事,用非常之人,不宜拘泥于旧例。”沈廷扬也不甘示弱,顺水推舟同意了朱琳泽督师。
“沈卿此言甚善,这事是内阁票拟决定的,就这么定了!勿需再多言!”朱由崧趁此机会一锤定音。
“只一路孤军北伐难以成事,臣以为北伐应两路齐头并进,一路收服山东,一路收复河南,臣愿督师东路北伐之师,收复山东。
臣奏请擢凤阳总督马士英为西路督师,收复河南,与臣遥相呼应,使闯贼首尾不得相顾。”
朱琳泽起身奏道。
现在督师他能组织起的北伐兵马,除了本部兵马之外便只有高杰和左良玉的部分兵马。
黄得功既然有意北伐,不如卖他和马士英一个人情,让他们去收服河南。这样的话他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朱由崧思忖良久,觉得朱琳泽所的有道理,两个督师的话,也可以分散一些朱琳泽的兵权,不至于让朱琳泽坐大。他心中亦有拉拢马士英以制衡闽王系的想法,朱由崧很痛快地准了朱琳泽的请求。
北伐的事情终于商议出了一个结果,朱由崧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
就在朱琳泽准备宣布退朝,邀请朱琳泽前往武英殿讨论北伐的一些细节时,又有科臣跳出来弹劾南下的京官,言南下京官多逆顺细作,应该严查严办。
几个科臣刚刚说完,高弘图站出来表态:“臣请起顺案,严查南下京官!革办投贼的二臣贼子,以正朝纲!”
朱琳泽也是服了,这些人刚刚将矛头指向闽王系的几个核心人物,现在又将矛头指向南下的京官。
这些东林复社人是不是要将非东林复社的一系的官员全部排挤出朝堂才肯甘心?
如今还不是东林复社掌握朝纲就如此明目张胆地铲除异己,要是让他们掌握朝纲,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国家都到这个程度了还一点正事都不干。
大顺被满清、吴三桂联军击败后很快弃守京师灰溜溜地溜回了陕西,近来确实有不少曾经投顺的官员南下投了弘光朝。
但随朱琳泽勤王兵马南下的那五百多名京官是干净的,高弘图说的是严查京官而不是严查近来南下的京官,很显然也将这五百多名京官囊括在内。
就算只是严查近来南下的京官,也不宜在这个时候进行。现在朝局尚不稳定,大肆兴顺案,只会让本就不稳固的朝廷离心离德。
“闽王,你现在理解孤的苦衷了吧。”朱由崧苦笑着低声对朱琳泽说道,他现在非常后悔将这些东林人留在朝堂,“为之奈何?”
朱琳泽装模作样点点头,朝臣们不知道朱由崧和朱琳泽在低声说着什么。
朱琳泽陡然提高了声音,对殿内诸臣工道:“福监国说了,殿内的都是我大明的忠臣,值此国难之际,诸位应同舟共济,携手共渡难关。若是有人想起顺案,那就连同一起把逆案给翻了吧。”
翻逆案三字传进东林诸公的耳朵里,东林诸公勃然色变。
崇祯初年清阉党是东林党在崇祯一朝最大的政治成果,重新掌握了朝纲,依附魏忠贤的诸臣按照罪行的三六九等,重则枭首示众,轻则罢黜。
要是翻逆案,他们当初的努力将化为乌有,马士英很可能借此机会乘机入阁,这对他们大为不利。
高弘图正想反驳,钱谦益朝高弘图使了个眼色,示意高弘图不要再多言。